譯自Dr. David K. Hill的文章
樺木(Betulacae, 或birch)的生物家族有將近130的獨立的品種和6個類型. 雖然有許多不同的樺木精油, 但在傳統及文獻中最有理療價值的樺木精油萃取自黑樺木Betula lenta (又稱為sweet birch). 樺木的家族生長在北半球, 黑樺木原生於美國及加拿大的東岸. 許多樺木家族因為過度砍筏而幾近絕種. 從19世紀初期, 黑樺木幾乎整批死亡. 慢慢的, 這個樹種被冬青精油取代 (最常採自於白珠樹Gaultheria procumbens) 或是用化學合成的方式. 但是, 因為很難找到高品質且持續的黑樺木精油,今天市場上的黑樺木精油可以說是少之又少.
一種有機酯類, 甲基水楊酸讓樺木精油有極佳的陣痛效果. 雖然其他的樺木品種也具有少量的甲基水楊酸, 但是只有黑樺木的含量是最高的. 甲基水楊酸的抗發炎及陣痛性質被廣泛研究,導致他經常被做鎮痛藥膏的添加成分. 樺木精油普遍被用在骨骼, 肌肉, 關節痠痛上, 也能有效管理發炎.
現今有很多美國人深受慢性發炎所苦, 導至的疾病如中風, 心臟病, 關節炎等. 發炎是一種多面向的反應, 發生於血管受到負面的刺激(氧化, 創傷, 免疫反應等) 而呈現. 發炎常伴隨的症狀包括: 紅腫,痛, 溫度上升. 嚴重或長期的個案,將造成永久性的傷害而失去功能. 要管理這個病症, 需要每天投與抗發炎的藥物(最普遍的就是阿斯匹靈) , 這是一般控制發炎的方法. 阿斯匹靈當中的活性成分是水楊酸, 他被認為可以永久的抑制環氧合酶cyclooxygenase (COX), 透過乙醯化這個酵素的活性端. 這可以防止凝血脂素thromboxane的合成, 這是發炎前期反應的一個關鍵的中介物質. 生理學上, 水楊酸可預防血小板聚集引起血栓, 這也是舒緩疼痛的相關原因之一. 雖然具有管理疼痛的強大能力, 口服水楊酸將導致嚴重的副作用, 像是腸胃不適, 肝臟損傷, 腎臟損傷, 頭痛, 暈眩, 困倦及干擾其他的藥物治療.
黑樺木中高達90%以上的甲基水楊酸類似水楊酸. 這個結構是水楊酸經過一個含醇類的分子酯化反應而生成的. 這個類似水楊酸的甲基水楊酸提供了相同的生理功能. 臨床顯示甲基水楊酸具備跟水楊酸一樣的抗發炎及陣痛效果. 然而, 這兩個化合物的作用機轉有些不同.研究學者同意甲基水楊酸可以預防血小板聚集, 但不會不可逆的抑制環氧合酶COX . 學者推測甲基水楊酸可以阻斷發炎循環中花生四烯酸轉變成前列腺素的步驟. 於是降低了發炎反應.
最近, 甲基水楊酸的替代途徑被開始被研究. 體外實驗發現甲基水楊酸減低疼痛是由於調節了TRPV1 (瞬態感受器電位陽離子通道) 這個通道. 這是一個感知的神經元, 可以讓我們感知疼痛. 像是辣椒素, 熱等感官將活化這個通道; 然而, 體外實驗顯示甲基水楊酸是會拮抗TRPV1通道. 這可以解釋當我們使用甲基水楊酸在某一區域時, 可以延長止痛的效果. 更多的研究要去了解甲基水楊酸反應的機轉, 以及他與環氧合酶COX的活性及 TRPV1通道等等的關係.
樺木精油最有效的使用方式是外用. 雖然低劑量口服是安全的, 但過量攝取會有毒性反應. 臨床發現,甲基水楊酸經皮膚吸收後, 血漿中的水楊酸化合物會提高. 甲基水楊酸對於直接接觸的組織可發生反應, 但不必經過全身血液循環. 所以樺木精油提供了管理慢性發炎的許多好處, 但不會有損傷系統的副作用.
這個精油不只能夠舒緩疼痛的肌肉, 關節, 骨骼, 而且對慢性疾病也非常有幫助. 一項臨床實驗比較了口服阿斯匹靈及外用甲基水楊酸對於心肌梗塞的影響. 用每天使用一段長時間, 甲基水楊酸組對於急性或慢性症狀的血栓抑制是有效的. 雖然口服阿斯匹靈被廣泛運用於治療心肌梗塞; 但大部分的患者無法忍受口服治療. 針對這個案例, 或是更長期的預防方法, 樺木精油也許是有效的替代方案.
傳統上對於樺木精油的尊崇, 來自於在分子及生理學上的了解, 透過適當的使用, 黑樺木精油的止痛及抗發炎的特性, 將可以對抗一般性的疼痛, 乃至於嚴重的慢性疾病.
參考資料
- Higashi Y, Kiuchi T, Furuta K. Efficacy and Safety Profile of a Topical Methyl Salicylate and Menthol Patch in Adult Patients With Mild to moderate Muscle Strain: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arallel-Group, Placebo-Gontrolled, Multicenter Study. Clin Ther. 2009; 32(1): 34-43.
- Ohta T, Imagawa T, Ito S. Involvement of 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Subtype 1 inAnalgesic Action of Methylsalicylate. Mol Pharmacol. 2008; 75(2): 307-317.
- Martin D, Valdez J, Boren J, et al. Dermail absorption of camphor, menthol, and methyl salicylate in humans. J Clin Pharmacol. 2004; 44(10):1151-1157.
- Mason L, Moore RA, Edwards JE, et al. Systemic review of efficacy of topical rubefacients containing salicylates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and chronic pain. BMJ. 2004; 328(7446).
- Tanen DA, Danish DC, Reardon JM, et al. Comparison of Oral Aspirin Versus Topical Applied Methyl Salicylate for Platelet Inhibition. Annals Pharmacother. 2008;42: 1396-140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